top of page

〈戀愛是啥米〉

我們32屆班展【戀愛是米】共計15檔展覽,有的還是進行式、但大多已是過去式,不管怎樣,這所謂的32屆班展【戀愛是米】些終將會在這週四8/27 晚上七點的總閉幕茶會座談活動結束。

以下是我目前經歷到的感受或可以說是某些反思。也許會有某些說詞較具有攻擊性,但我想說的不是為了互相批評指責而發言的,而是希望透過不同思考方式去發現差異點的某些端睨,也許可以促成討論與建立彼此展覽的連結,不然就只是展覽成為團隊或個人作品的大拜拜罷了。

果然,像初戀的濃情密意,又不失久戀的粒粒分明,有點黏又不會太黏,這才是一碗好米啊!

班展如戀愛。好啊,那就在一起試試看吧! ---- 擷取班展論述

最近有種感覺好像是已經畢業了。大家分散出去各自生活,偶而連絡,彼此距離相隔很遠很遠.......

目前依序已經經過了〈我們來合作吧!〉城市角落│美食按摩〉〈魔法少女〉〈石黏膜一件〉〈靘域〉〈海海人生〉〈那天,2月30日〉〈超距力〉〈FAKE SKIN TATTOO PROJECT〉〈不錯不錯〉〈咱及其後記〉〈親暱〉回家展〉〈流著 你的血。〉共15檔展覽都結束了。

展覽各自分散,各自的論述,各自的作品;場地之分散,數量之龐大,一個班內多樣性的輪廓貌似被畫出了大概的樣子,每個人都照著自己的方式去思考,生產各自脈絡的作品然後想辦法弄出一個好的呈現..........但,然後呢?

我說的然後呢是指,展覽各檔期在期限內辦完後沒了下文,有種完事收工再會掰掰的膚淺......

在這些零零總總的檔期展覽過程中,好的是:分開尋找同質性高,日後可以繼續合作的夥伴、理出自己創作的脈絡與發想的可能、或是想做甚麼實驗而大膽嘗試發現出展覽或創作甚至是藝術的新方向。這些是當初設想班展分開舉辦的收穫,但我覺得本來創做或繼續搞所謂藝術這條路,理應就會有如此的發展狀態,名義上我們還是做了一個假的議題在展覽大拜拜了!

就我目前的觀察,儘管是片面的聊天討論時發現的觀點,也許狹隘但我提出這個觀察的點是想說一些疑問來點出一些班展目前的狀況.....

我們是不是還要做點甚麼,才可以真的大聲說我們是辦班展?

辦展覽時,我們每個人感受到的落差有如何不同?

每個展覽各有關連嗎?有對應嗎?有延續討論嗎?

有沒有可能讓大家挖掘出互相討論展覽或作品的時間?

回首當初大二下的期末時,晚上有時待在工作室時,總會跟幾個對於班展議題很關注的同學抬槓,也許是因為跑在班展前頭參加了第一檔期合作展的某些感觸吧(合作展對我自己影響很深的展覽)....我總覺得執行到當時的班展狀態已經從貌似氣魄雄偉的英雄雕塑,慢慢消融變成滑稽的小丑,最後,這幾天總是想著這所謂“班展”不出意料之外的化成一灘爛泥的感覺。

總覺得一股低氣壓壟罩在許多辦展覽的同學身上.....

這個當初跟幾個其他關注這班展的人討論過了,我感覺得出來大家好像漸漸對當初表決的各自辦展感到疲乏無力了,低氣壓的原因可能就出在沒有人負責籌畫展覽,對於

也許也許些人認為:展覽這東西只要做到在當初向主辦單位填表的時間內如期展出就可以了,對他們來說根本這班展是啥米都不重要,只要能在某檔展覽裡面掛名展示自己就是好的了........這種沾沾自喜的態度我有些不屑,恩......誠實一點的內心話你他媽白癡啊!有人可能覺得我這樣講就事態嚴重了,會得罪很多人,但我想他們應該也不會認真看這些又臭又長的文字吧!

當初分開各自展覽的理想狀態是可以找出自己關注的議題去發展,到了現在覺得真有執行到這樣的展覽貌似不多啊!很多展覽後來只是時間內如期在系館空間擺放自己個人的作品,展覽公告對外宣傳的不夠積極之外,也沒約甚麼人看展,尤其是老師可能更不會是被邀約的對象。我身置其中的觀察是班上有一種氛圍是排斥,所謂論述或不想太理論化的藝術思考去影響自己,但我總覺得這是來讀北藝大最大的教育資源了......就丟出作品公開發表的展覽而言,對自己的正向影響我覺得也只是某種程度外顯罷了,如果想顯露自己去發表作品那要不就去辦個個展不就好?

以上這些不是消極的低氣壓不然是甚麼?

---------------------------------------------------------------------------------------------------------------------------------------------------

總覺得到了總閉幕座談前幾碗很是緊張,雖然有些展覽是有邀請老師的,只是因為時間繁忙與生活重疊等等的檔期多如雜毛,不克前往等以至於目前座談會的與談人子傑老師跟聖弘老師,基本上也沒看過幾檔展覽.....目前想到唯一可以解決的方法是參與者各自寫心得或問題意識吧......我想對於這次座談會基本上還是有一個學術上的定位在,如果它可以對參與者有影響可以討論我想才是【戀愛是米】最好的ENDING吧!

我認為寫展覽心得對自身也是一種學習(雖然可能花點時間),畢竟班展已經分開各自組隊或獨自打拼了,但我想如果在這期間不做點甚麼就只是把自己的作品或展覽生出來,那麼,所謂班展最後預期統整性的總座談將會完全對我們沒有影響(也許部分積極者有而已但那不是我想要的理想狀態),就算真有做到班展期待的:找出自己創作脈絡與建立可以合作的關係,但如果只是在差異性小的舒適圈打滾,就只是在同類間惺惺相惜互相取暖,我想那其實也是很限縮自我的成長方式。

我喜歡藉由溝通討論互相理解不同的創作類型,雖然上了大學後會比較喜歡一些裝置或空間的作品形式,也許慢慢疏離所謂具有傳統烙印的繪畫,但我喜歡藉由看不同展覽互相討論,我一直認為在當代藝術宏觀的角度下討論會很有趣,各種包羅萬象的藝術形式語言都有自己的意義,差異的觀點互相討論才會有推論出癥結點的可能獲可以改變影響他人與自身經驗知識激流等等。

所以我希望透過彼此看展、互相討論,有了大家不同觀點之後,閉幕的討論會可以比較清楚彼此展覽或作品的脈絡,討論起來的氣氛我想會比較有效。

我想的是大學階段的我們身在聖關渡藝術學院,不意外的話我們一起停留在此的時間只剩下不到2年了,也就是說認真可以實驗:創作是啥米?展覽是啥米?藝術是啥米?這些許可的擁有權已開始倒數了,也許真正畢業後我們難說到底有幾個人繼續這條不歸路,我們到底要不要把握這些還在我們手上的這些權力?我想等到幾年真正出社會後,這些可以像瘋子般的動力會陰現實殘酷下被吞噬殆盡。

最後關於部落文的形式,我想目前都是敘述與抒情回顧文居多,如果有對此感到不滿的可以留言反映或者寫一篇來文章來評論或者稍微回應這次所謂的班展。

僅此,並感謝看完部落文跟我討論或鼓勵一起想寫東西的人們


Exhibition Poto

Recent Posts
Follow Us
bottom of page